作者:王云朋 时间:2022-03-02 浏览量:54102
“太贵了,谁买啊”“价格有些吓人”……;“从价格上看,“国产比它价格低的大把,但肯定很多地方是不如这款车的,合资同价位又被它吊打。”……
3月1日,魏牌摩卡DHT-PHEV正式上市后,这款车的售价也随即成了消费者们争论的焦点。摩卡DHT-PHEV 29.5万元-31.5万元的售价贵吗?单从价格看确实不便宜,但结合一下该车的参数和性能看,也就能释然了。
事实上,混动车型售价高于普通燃油版的并非摩卡DHT-PHEV一款。如长安UNI-K iDD的预售价格为17.69万元-19.29万元,而UNI-K的售价为14.59万元-18.49万元;比亚迪唐DM-i车型售价为20.28万元-21.98万元,而燃油版车型售价为16.58万元;奇瑞瑞虎8 PLUS鲲鹏e+售价为15.18-16.58万,而瑞虎8 PLUS两驱版车型售价仅为12.49万元-14.99万元……
从产品层面看,在搭载了混动系统后,车型的性能、续航和驾驶体验确实有较为明显的提升,但相比燃油车型其售价的增长幅度也是颇为可观的。
在汽车市场内卷颇为严重的情况下,自主品牌为何要给旗下的混动车型定下较高的售价?
在笔者看来,此举首先是响应《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和双碳目标等相关政策、适应市场和消费者需求;其次,这也未尝不是自主品牌对高端化路径的另一种探索和尝试
难圆的高端梦
品牌高端化的本质是什么?答案很简单,即提升产品的溢价能力。
说得再直白一点,高端化意味着更高的溢价水平,当人们形成对一个品牌的高端化认知后,就会从潜意识里觉得旗下产品在满足使用属性之后,还有更好的品质感与面子。
此外,从发展的层面来讲,企业获得更高的利润率,也能有充足的资金和抗风险能力,去进一步反哺自身研发实力,进而推动研发和产品推出,形成一个正循环。
这一点,对于汽车这个资金高度密集化的产业来说更为凸显。也正因如此,自主品牌从未停止过对向上道路的探索。而如果将时间轴拉长,自主品牌已经走过的向上之路大概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2005年至2010年,凭借着国内第一波购车潮,自主品牌产销规模不断扩大,市占率一度曾达到35%。但由于彼时合资品牌占据着中高端市场,留给自主品牌们的低端市场规模虽大,利润却非常少。
因此,“想要有所发展,必然要向上攻坚”就成了当时自主品牌们的共识。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奇瑞汽车率先吹响了品牌高端化的号角,2007年奇瑞成 立观致汽车,2009年推出了中高端乘用车品牌瑞麟。在此之后,包括北汽、上汽、比亚迪等自主品牌,也纷纷推出了自己旗下的高端车型,如上汽荣威950、北汽C70G、比亚迪G6等。
不过,较为遗憾的是,由于当时国内汽车工业发展时间不算长,既无深厚的技术沉淀,也没有足够强势的品牌文化,且采购、供应链管理等诸多方面也难同当时世界一流水平接轨,所以上述尝试均已失败告终。
“所谓高端并非由厂家定义,定价高即档次高。决定是否高端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品牌文化,二是产品力。这两个条件,彼时的自主品牌都无法满足。”有业内人士表示。
虽然首次冲击高端市场的效果不太理想,但却未打消自主品牌们的积极性。2011年至2016年间,国内SUV市场开始逐渐火热,而抢先布局该细分市场的自主品牌也借此机会不断壮大,长城汽车、吉利汽车、长安汽车等头部品牌先后崛起。统计数据显示,2011-2017年间,自主品牌市占率实现了连续7年增长,最高时接近60%。
凭借着SUV车型在中低端市场站稳脚跟后,自主品牌头部车企也随之开启了第二轮的品牌高端化探索。自2016年起,包括吉利、长城、奇瑞、长安等品牌先后推出了旗下的高端品牌或高端系列车型。目前来看,自主品牌第二次高端化尝试,也算是取得了一定的市场反响。
寻找新的机会
从当前的市场反响看,自主品牌头部车企的新一轮高端化虽然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它们的平均单车售价仍难以与一线合资品牌相竞争。如在自主品牌高端化的道路上,一直都被行业重点关注的领克品牌,2021年的平均售价是15.8万元,与一线合资品牌相比尚有差距。
换句话说,在合资品牌的强势挤压下,自主品牌们通向高端市场的道路是狭窄且充满磕绊的。那么,在第二轮品牌高端化已有成效的基础上,自主品牌又该如何继续向上?
“前两次探索是量变,那么智电化浪潮便是自主品牌真正质变的黄金机遇。”东吴证券研报指出。
事实上,东吴证券研报的表述并非没有道理。2020年10月,由工信部指导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提出,至2035年我国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将各占一半,传统能源动力乘用车将全部转为混合动力,从而实现汽车产业的全面电动化转型。而2021年初,我国又制定了明确的“双碳”目标。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以及纯电动车目前还存在诸多使用焦虑的背景下,混动路线也就成了行业发展的新方向。
为何这样说?一方面,混动技术与燃油技术关系密切,车企开发混动车型能充分利用现有的整套燃油系统;另一方面,混动技术与电驱动技术关系紧密,可以提高燃油经济性的同时,解决纯电汽车面临的续航、补能问题。
而对行业发展动向极为敏感,同时又急切希望击穿品牌高端化天花板的自主品牌,便开始了对混动这条新路径的探索。具体而言,2020年12月长城汽车发布了柠檬混动DHT系统;2021年初,比亚迪发布了以电为主的混动技术——DM-i超级混动;2021年上海车展期间,奇瑞发布了4.0时代全域动力架构——鲲鹏动力;同年6月和10月,长安和吉利也先后发布了旗下的混动系统。
在完成了系统的研发之后,各家车企在市场层面也开始了摩拳擦掌。其中,比亚迪率先一步在2021年上市DM-i系列车型,目前不仅已在新能源混动细分市场站稳脚跟,而且还将品牌的单车平均售价拉到了新高度。
与此同时,从目前已经公开的信息看,今年比亚迪还将推出包括唐DM-i、汉DM-i、汉DM-I AWD等搭载DM-i超级混动技术的新款车型。而其他自主品牌方面,如吉利星越L Hi·X混动版、奇瑞瑞虎8PLUS鲲鹏e+、星途ET-i、长安UNI-KiDD、魏牌摩卡DHT-PHEV都已经或即将在年内上市。
“从自主品牌的扎堆布局看,混动或将是自主品牌转型升级的一次机会,而从品牌的高端化来看,混动也是实现高端化的一个路径。”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曾表示。
换句话讲,经过了数十年的追赶,自主品牌在燃油技术领域也已小有收获,加上较为领先的电动技术,研发领先的混动技术俨然已成为自主品牌寻求高端化的新发力点。
写在最后:当下,汽车已越发不再是冷冰冰的出行工具,更多的是像“真正的移动客户端”。这种情况下,像手机一样的生态服务圈,自然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车企所重视。
提到用户生态服务圈,就无法避开以小鹏、蔚来、理想等为代表的新势力头部车企,因为从现实情况看它们所宣扬的“联络用户、与用户共创”,并非空喊的口号和空洞的“感情牌”。而小鹏、蔚来、理想等新势力车企对用户生态服务圈的构建,也是它们能赢得用户认可,在高端市场逐步站稳脚跟的关键。
“接下来,国内自主品牌在推出适合市场发展需求产品的同时,也需在产品质量、用户服务等多方面提供高品质保障。”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
简单地解读这句话,就是除了产品外,用户也是自主品牌继续高端化背后的重要一环。
相关阅读
热点排行
汽车大观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