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汽车大观 时间:2025-11-04 浏览量:67532
3000万是什么概念?
以去年全球汽车市场的销量来进行衡量,大致可以占到全球市场的31.5%,基本相当于美国、日本、韩国、德国等汽车强国一年的销售总量。
不仅累计整车产销三千万辆,累计上缴利税超过7,300亿元,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就业岗位超50万个,累计实现营收5.5万亿元。
每一个沉甸甸数字,都代表着一汽-大众乃至整个合资阵营,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大力助推,和对国民经济的卓著贡献。
也是每一个“人”的努力与价值的映照。
现场演绎了那个家里两代人开着捷达的情景,让笔者想起了自己家买的第一辆车,就是一汽-大众的捷达。

作为东北人,本身对一汽-大众就有特殊的感情,父辈天然觉得捷达“开不坏”,老捷达也确实陪伴了他半辈子。现在那辆黑色的捷达早就被不到1万的价格卖掉,但大家庭中还是充满大众车系,老一辈还是在开新捷达,工作的弟弟妹妹分别是宝来和奥迪。
一汽-大众首任总经理林敢为讲起30多年前的两个心愿:产品出口,自建品牌。
林老爷子报出的两个数字,在现场引发潮水般的掌声,一是“我今年已经86岁了”,一是“我在一汽-大众工作的工号是0001号”。

这位人如其名、敢作敢为的老一汽,这两个心愿都变成现实。
但新的挑战也接踵而至,传统燃油车时代建立的竞争优势,在电动智能车时代需要重新构建,一汽-大众已经行动起来,将以“油电混共进、油电混全智”为锚点,重构企业核心竞争力。
就像曾经那把辗转于掌心的钥匙,化作ID.的智能卡片;仪表盘告别了指针的跳跃,汇入一片数字的光海,但很多人对一汽-大众的独特情怀,却一如往昔。这是一汽-大众的荣耀,也是中国汽车的荣光。
“我们的”一汽-大众
没有中国,大众未必是今天的大众;没有一汽-大众,今天中国的汽车工业也未必是今天的格局。
这份双向成就,早已镌刻进彼此的发展年轮。
1985年,49岁的耿昭杰接任一汽厂长后,清晰地认识到,出现公务用车紧张的现象源于我国技术不足,他肩挑“解放换型和上轻轿”重任,带领一汽踏上了二次创业的道路。远在德国的大众接到消息,得知一汽正在全球范围寻求合作,眼光敏锐的大众汽车集团公司原董事长哈恩博士意识到这是奥迪进入中国发展的绝佳机会。
1987年10月20日,哈恩第一次造访中国长春,和耿昭杰一见如故,双方很快进入洽谈的实质性阶段。1990年9月,林敢为主持第六轮商务谈判,完成合资合同、技术转让等27个文本的最终谈判。11月20日,一汽与大众汽车集团合资建设15万辆轿车项目合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署,这是当时国内机械行业最大合资项目。

1991年,一汽-大众正式成立。
1991年12月5日,第一辆国产捷达A2轿车下线。捷达以皮实耐用的口碑走进千家万户,不仅打破了中国家用汽车一车难求的局面,还让普通家庭的汽车梦照进现实。
三代奥迪100,成为奥迪在国内生产的第一款车型,也是当时国产档次最高的一款豪华车。这款车型不仅帮助奥迪品牌打开了中国市场,还凭借着自身先进的技术、良好的经济性和出色的舒适性,解决了当时国家急需的公务用车问题,成为不少政府部门公务用车首选。
提到紧凑型轿车,速腾是无法绕开的名字。自2006年正式上市以来,速腾成为深入人心的“国民车”。宝来和速腾这一“国民家轿双雄”组合收获了超越700万车主的青睐和认可,陪伴了无数奋斗青年开拓出属于自己的理想人生。

“小伙行不行,就看开没开迈腾380”,这是曾经火爆网络的一个(烂)梗。2007年引入国内的迈腾展示了大众品牌的技术结晶,运动与豪华兼备的外观,直接改写了B级车沉闷、中庸的设计语言。
2010年后,第六代高尔夫、CC等车型的引入,满足了消费者对个性化、运动化的需求,在SUV热潮中,途观、探岳等车型快速上市,契合市场趋势。
就在几天前,中国质量协会发布2025年中国汽车行业用户满意度测评(CACSI)结果,一汽-大众旗下大众品牌,荣膺2025年中国汽车行业用户满意度测评9项满意度第一,宝来、高尔夫、速腾、迈腾、探岳、揽巡分列各细分市场产品质量满意度第一,全新探岳L还获选了2025年度市场关注新车质量满意度第一。
对众多中国消费者而言,“一汽-大众”这四个字,已经成为品质、可靠与安全的价值符号。
变革路口,重新定义坐标系
新时代已呼啸而来,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交织的场景同样发生在汽车行业。可以确定的是,历经百年激荡后,汽车已被深刻重塑。
中国品牌凭借持续进阶的实力,正稳步成为全球汽车工业的核心支柱。
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562.1万辆和1565.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5%和11.4%,均创历史新高。
骨子里的变化更能触及本质。
一方面,自主品牌高速领跑。今年上半年,自主品牌乘用车共销售927万辆,同比增长25%,占乘用车销量的68.5%,销量占有率比2024年同期提升6.6%。
另一方面,新能源持续增长。1-6月,新能源乘用车国内累计销量达552.4万辆,同比增长超34.3%,渗透率50.4%。
如何在大变局时代重新寻找自己的定位与坐标,如何在没有路径图的合资新时代里穿越,成为所有外来者的追问。
一汽-大众给出的答案,是坚定实施“油电混共进,油电混全智”战略。
比如,全新探岳L凭借在组合辅助驾驶、智慧座舱等方面的突破性创新,打破燃油车在智能领域的局限;全新揽境成为行业首个搭载端到端高速NOA的燃油车,全新一代速腾L搭载IQ.Pilot增强辅助驾驶系统。此次作为一汽-大众3000万辆代表的正是一汽奥迪的A5L,该车采用奥迪全新的电子电气架构、全新座舱和与华为合作研发的辅助组合驾驶系统。

所以即使在合资车企被质疑的2024年,该公司终端销量约166万辆,规模仍然相当于三个理想、八个小鹏。今年上半年,一汽-大众累计销量436133辆,同比增长3.5%,更关键的是,燃油车市场份额不仅没有萎缩,反而在提升。
中国一汽副总经理兼一汽-大众总经理陈彬表示,在商品规划方面,一汽-大众将坚持“油电混共进全智”战略,重磅开启新一轮电动化转型,未来五年将推出近30款全新商品,其中新能源商品超20款,全方位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在技术创新方面,一汽-大众将依托两国九地研发布局,持续保持年均近百亿的研发投入,聚焦智驾、软件等智能电动核心赛道,加速技术创新及应用。

3月17日,中国一汽与德国大众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宣布将进一步丰富合资企业的产品阵容,确立了一汽-大众11款全新车型规划。2026年,将成为一汽-大众围绕智能电动转型产品战略落地的关键一年。
而在运营模式方面,捷达品牌的本土化运营模式将引入中国本土优势资源,推动品牌、商品、生态、治理模式全面焕新。此举可以理解为,捷达可以充分的成为一汽-大众的试点与孵化器。
从“大众”到“出众”
不仅仅是一汽-大众大众品牌,其实2026年,对于大多数合资车企来说都将迎来拐点。
丰田计划在2026年推出10款全新纯电动车型。北京现代将开启进攻模式,陆续推出5款新车型,上汽通用也明确表示,从2025年到2027年,计划推出12款新车,且全部为新能源,覆盖纯电、插混和增程等多种动力形式……
而随着他们电动化和智能化平台产品的集中落地,车企之间的竞争,重新回归规模优势、成本控制、供应链管理、质量把控等要素这些“老本行”。
这些方面,一汽-大众在3000万的积淀之上,做了万全准备。
在技术上,面对新能源与智能化的行业变革,一汽-大众持续储备关键技术能力,率先打破传统合资“跟跑模式”,迈向“自研+主导开发”的新阶段,如引入全新CMP电动平台、搭载CEA电子电气架构,主导混动动力总成合作开发,自主研发SOA电子电气架构等,一汽-大众后续将每年投入约100亿元用于研发,以全速推动电动化转型。

未来五年,一汽-大众将要全维升级电子电气架构,在中国区域采用专用的CEA电子电气架构。该架构集成度将提升30%,成本下降40%,研发周期缩短30%,具有高算力、高速通信、整车OTA、准L3辅助驾驶能力。
在营销体系,4月,一汽-大众大众品牌启动一项覆盖大众品牌全体系的组织流程变革,从架构设计到机制落地,仅用不到两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对市场、营销、客户、渠道、商品、售后六大板块的系统性调整。

企业文化也成为未来深耕的重点,陈彬表示,企业文化为一汽-大众发展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一汽-大众发布了“创·享之道”企业文化3.0。其中,以“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标杆”为愿景,以“造价值经典汽车,创智慧出行生态,促人车社会和谐”为使命,以“诚信创造价值,尊重成就共赢”为核心价值观,以“以客户为中心的长期主义和利他主义”为经营哲学,通过与客户共情、与股东共振、与伙伴共创、与员工共进、与社会共荣“一起出众”。
在全球层面,一汽-大众已启动“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的三步走战略,首批出口车型即将登陆中东市场。以制造为根,以品牌为翼,中国的德系车,正驶向更远的世界。
这也意味着,下一个3000万的征程,才刚刚开始。
相关阅读
热点排行
汽车大观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