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大咖论道|沈承鹏:2023年新能源汽车的“个子”能长多高?

作者:汽车大观 时间:2023-02-21 浏览量:27434

作者 |沈承鹏

职务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传播顾问

出品 |汽车大观

图片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苗圩在2月17日举行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专家媒体交流会上做出预测:2023年新能源汽车的产量可能超过30%,达到900万辆,甚至1000万辆。

苗圩预测的是产量,还有预测销量的。中汽协预测,2023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超过900万辆;乘联会预测,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850万辆;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预测,新能源汽车销量1000万辆。

相对低些的是中国电子商会智能电动汽车专业委员会,预测的是上牌数630万辆。

车企的预测同样乐观,一汽集团的目标是38.4万辆,同比增长113.3%;上汽集团的是150万辆,其2022年卖的数是107.3万辆;广汽埃安的目标是保50万争60万辆,其2022年卖的数27.1万辆;比亚迪的目标是400万辆,2022年其卖了186.85万辆;吉利的目标是翻番超过60万辆。

图片

新势力们也不示弱,蔚来、小鹏的目标销量是增速超60%,理想超80%,哪吒更要翻番。

行业组织和企业看涨新能源汽车的理由都是:2022年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式增长,而2023年又有更多的利好出现。

虽然行业普遍看好,但是新出炉的数据却让人失望。据中汽协统计,2023年1月,全国汽车销售164.9万辆,环比下降35.5%,同比下降35.0%;新能源汽车销售40.8万辆,环比下降49.9%,同比下降6.3%。

同时,乘联会方面的数据显示,1月全国乘用车零售129.3万辆,环比下降40.0%,同比下降37.9%;新能源乘用车零售33.2万辆,环比下降48.3%,同比下降6.3%;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统计,1月底汽车经销商乘用车总体库存约230万辆,库存系数1.80,环比上升68.2%,同比上升23.3%,库存水平位于警戒线以上。

虽然有元旦春节两大节日、三年第一次可以自由回家过年、出国旅游等的分流,但这一跌,特别是一直高歌猛进的新能源汽车的大跌,还是令人意外。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称之为:“本世纪以来的1月最低数据”。

此外,还有一个更意外的问题也似乎被忽略了,那就是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的数据准确吗?

去年我国真的卖了那么多车吗?

事实上,1月大跌的苗头2022年就已显现。

2022年11月,中汽协、乘联会发布的汽车产销数据均显示,当月汽车产销环比、同比双降,往年出现的年底汽车销售翘尾现象没有发生。

从更大的数据看,中汽协发布的2022年全国汽车销售量是2686.4万辆,实现小幅增长。而公安部发布的新车注册上牌数是2323万辆,比上年大幅下降。两者相差363.4万辆。

而中汽协方面数据显示,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688.7万辆,公安部新能源汽车新车注册登记数为535万辆,相差153.7万辆。

图片

为何如此之大?有业内人士分析称:中汽协统计的是汽车厂家批发给经销商的数(包括出口汽车),其中一些车并没有卖给终端消费者。公安部统计的是汽车上牌照的数,但包括进口车,不包括出口车。另据海关总署统计,2022年全国进口汽车87.8万辆,中汽协出口数是311.1万辆,两者相抵差距缩小至223.3万辆。

因为出口和进口的车不一定都到了消费者手中,准确的数字难以确定,但两大权威机构的数出现300多万辆的差距,“这一现象已经多年未见了”。换句话说,“2022年国内汽车终端销量实际是负增长”。

如果这一判断坐实,那么今年1月汽车市场的大跌就难言偶然。同时,要达到行业、企业预测的销量数据难度更大。

高增长需要一个必备条件

过去几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实现了爆发式增长,且连续8年稳居全球第一。

据此推断,新能源汽车实现增长还是可能的,但要实现高增长的难度极大,大到了仅靠汽车行业自身的努力难以实现的程度。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至少一个必备的条件,就是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三年疫情,使世界经济受到重创,中国也未能幸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013567亿元,突破100万亿元大关,比2019年增长2.2%;2021年为1149237亿元,比2020年增长8.4%;2022年为1210207亿元,比2021年增长3%。

图片

公安部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新注册登记汽车2424万辆,比2019年减少153万辆,2021年新注册登记汽车2622万辆,比2020年增加198万辆,2022年新注册登记汽车2323万辆,比2021年减少299万辆。

三年GDP和汽车上牌数的曲线走势,与新冠疫情强弱的走势相仿,这也映射出大环境对国民经济、对汽车市场的影响都足够大,并显现出三年抗疫持久战之后经济和汽车市场的疲态。

疫情管控转换为乙类乙管后,元旦和春节两大节日形成的人员大流动和旅游、娱乐、餐饮、购物热潮,是经济复苏的曙光还是昙花一现尚有待观察,但却使疫情集中爆发的危险凸显,不过令人既感到庆幸又不安的是,疫情怎么突然消失了?

冒出的一个“科学假说”是,1月6日和10日,太阳发生了两次强磁暴,喷射出的大量粒子流与地球空气合成的消杀介质,对地球进行了一圈又一圈无死角的消毒,病毒死光光了。

图片

医学专家们的“科学真说”是,由于80%以上的国人都具有了群体免疫力,所以“五毒不侵”了。

不管是“科学假说”,还是“专家真说”,如果疫情不再骚扰我们,都是中国之大幸、人民之大幸、汽车业之大幸。

高增长还需要两个支点

一个支点是汽车业具备高增长所需的必要产能,这一点汽车业早已做到了,而且还做了很多限制产能的工作。

2016年,国务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16年本)》就提出了“不再核准新建传统燃油汽车生产企业,积极引导新能源汽车健康有序发展”的原则。2021年,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354.5万辆时,又有媒体警告新能源汽车产能已达1000万辆,过剩了。

对此,苗圩按照80%最佳产能利用率计算,提出了不同见解:如果没有2021年1000万辆的产能储备,就不会有2022年705.8万辆的新能源汽车产量。“新能源汽车对燃油车是一个此消彼涨的替代关系,真正要控制的是燃油车的产能过剩,要把燃油车的产能转化为新能源汽车的产能。如果2023年新能源汽车的产量达到900万辆甚至1000万辆,已有的1000万辆产能还是不够的,至少要具备1120万辆产能才行。”他表示。

图片

另一个支点是“想让消费回升,就要先让消费者的钱包鼓起来”。这是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的话。

三年大疫造成的普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群体的高失业、低收入,对“民生类车型”需求下滑的影响,本人在前作《中国汽车需要什么样的鼓励》一文中已谈及,近日有关部门发布的几组数据又增加了新的佐证。

其中,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出生人口95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是近61年来的首次负增长。61年前是1961年,中国刚刚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的严酷打击。

民政部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结婚人数首次低于800万对,为36年来最低。36年前是1986年,严厉的独生子女政策实施的第四年;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22年住户存款增加17.84万亿元,远高于2021年的9.9万亿元。今年1月住户存款又增加6.2万亿元,创下单月新高。这一现象被解读为居民风险偏好下降、对未来预期不明、消费支出下降,预防性储蓄增加。也就是说,居民钱包里的钱不是多了,而是不敢花了。

以上数据都表明,三年疫情给中国经济和民生带来的损害,要远远大于人们了解到的程度,经济和民生恢复的时间也可能远远大于人们3-6个月的普遍预期。

2023年的乐观预言能实现吗?

先下一个大概率的结论:在“2022年国内汽车终端销量实际是负增长”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的增量挤占的都是传统燃油车的份额,新能源汽车增长得越高,燃油车萎缩得越低。

这一特征如果延续到2023年,那么燃油车实现增长甚至大幅增长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图片

再说新能源汽车,笔者给出的一个条件,两个支点应该是实现高增长的最低标准。现在看来,一个条件实现的可能性正在变大,即便“科学假说”或“专家真说”都未能如愿,但按照国外的经历,疫情的反复和新变种的入侵,对民生和经济的影响都会小得多。

两个支点却是一硬一软。硬的是产能,中国汽车业有很强的韧性,生产端的优势明显:制造手段完备、供应链齐整、上游原材料电池价格下行、技术、出口、自主品牌占有率都有重大突破,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国民经济得以修复、国际贸易稳定的情况下,只要我们不再被迫发生大面积封城、封厂、封人的事,提高产能、产量并不是多难的事。

软的是消费。如今,汽车已经成为大众化的高档消费品,在普通民众中的普及率快速提升,但又不是生活必需品,不是人人必买的东西,销量的增加更依赖于普通消费者钱包的厚度。

“让消费者的钱包鼓起来”应该包括两个含义,一个是消费者的钱包里有多少钱,另一个是消费者敢不敢花钱包里的钱。招行私人银行金葵花的客户数据显示,2022年,其头部客户的存款增加了30%,而前2%客户的存款占到总存款的82%。这一比例反映了普通消费者的囊中羞涩,三年疫情伤害最大的就是这个群体。

图片

而不敢花那点有限的钱的现象更为严重,今年1月与探亲、旅游、娱乐、餐饮、购物热潮并存的住户存款创下单月新高的现象,就反应了消费者对未来预期的重重疑虑。

新能源汽车的个子能长多高,要看疫情的控制、经济的恢复、企业复工复产、就业率的提高、收入的增加等多种因素。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秘书长张永伟认为,如果这些有利因素得以充分发挥,不力因素得到有效解决,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成为全球首个跨入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千万辆时代的国家。

数据能更准确些吗?

最后不得不说几句数据的问题。混迹汽车业许多年,常常为数据的多而乱所困扰、所迷惑、所误导。我们的数据来源于不同的系统:产汽车的、卖汽车的、用汽车的、管汽车的、管进出口的。

几十年来各系统的职能改变了不少,但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的习惯没有变。比如简单的汽车实现了多少销量的数,每月每年我们都能见到四五种,但种种都不同。不用说把业外人士弄得五迷三道,就是业内人士也常常分不清四荤八素。

图片

比如2022年的汽车销量,卖到消费者手里的数应该与上牌的数基本对应,至少不应该差出去几百万辆,更不应该这个系统发布的数证明汽车销量是正增长,那个系统发布的数证明汽车销量是负增长。让消费者迷糊还是小事,让企业错判使投资失败,让国家误判导致政策失误都是大事。

社会都进步到大数据、智能化、网联化时代了,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协调改进融合也该提上日程了,毕竟数据的真实不是小事。

相关阅读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