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如何与消费者产生“共情”?

作者:汽车大观 时间:2021-06-09 浏览量:18108

  短短一年不到的时间,“碳中和”迅速由一个陌生的专业词汇变成了一个人们朗朗上口的高频热词。从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对实现碳中和时间的公开承诺,到全国两会上各行各业代表们对碳中和的建言献策,再到大小企业纷纷跟进和推广碳中和……一时间,这个有些理想主义色彩的词汇变得炙手可热。但热闹的背后,却是普通消费者难以与这个有些遥远和形而上的新概念建立真实的“共情”。“这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时常萦绕在消费者心中。

  6月7日,华晨宝马正式发布了自2014年以来第8份可持续发展报告——《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2020可持续发展报告》(后称《报告》)。同时,宝马还率先宣布,其中国工厂计划在年内实现碳中和目标。借此契机,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魏岚德向记者分享了他对于碳中和的思考,特别是如何用企业行为来影响消费者,并将碳中和带入到真正的“消费者语境”中。

  消费者是“至关重要的角色”

  表面看,碳中和关乎国家的百年大计,关乎企业的战略布局,但与普通消费者似乎关系甚远。魏岚德却认为,消费者才是企业行为的最终“打分者”,而这又反过来影响着整个碳中和的进程。

  也就是说,每一个普通的消费者,既是碳中和的受益者,又是碳中和的推动者。一方面,碳中和不仅能带给消费者产品价格的优化,还能为消费者所处的整个社会创造着更多的价值。当消费者购买绿色低碳相关的产品或服务时,他同时也在支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分享因此带来的绿色宜居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当消费者愿意花更多的钱购买更可持续的产品时,企业才能将更多的利润再次投入到可持续发展当中,从而实现良性循环。

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魏岚德

  “在这样一个良性循环中,客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即使我们的价格可能会更高,但客户仍然有很高的支付意愿,这就是认同我们品牌形象和背后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所以我们要坚持把可持续工作做好,并继续得到客户的认可。”魏岚德说,中国消费者的意识提升得非常快,除了产品本身,其也会更多关注品牌蕴含的价值观。

  不能“各家自扫门前雪”

  汽车产业是减碳的重点领域,而汽车的产业链又十分复杂,这也给推进碳中和带来了难度。很多人以为碳中和就是生产环节的事情,事实上,这是十分片面的。汽车产业链的上下游联系紧密,推进碳中和同样也不能“各家自扫门前雪”,相互带动,相互影响,让整个供应链彼此联动,才是权宜之计。

  截至2020年底,华晨宝马在华合作供应商数量已经达到了400家。为了规范供应商的碳减排进程,深度影响整个供应链,华晨宝马制定了《供应商社会责任行为守则》。

  “主机厂对供应商其实有很大的影响力。华晨宝马决定跟哪家供应商合作,除了考虑产品价格和质量之外,还会评估供应商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表现。如果想和华晨宝马合作,就必须要遵守我们在可持续发展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规范,满足相应标准才有资格成为华晨宝马的供应商。”

  除了硬性规范之外,华晨宝马还希望通过耳濡目染来影响并转变供应商的态度、思维方式和观念。比如,华晨宝马会在技术和科研领域与供应商保持深入沟通,并通过外部的建议和压力来促使供应商内部思考创新,从而不断投入资金和资源去开发更先进的技术,加速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软硬兼施的手段,有效推动了整个汽车价值链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碳减排,而不是“抓了芝麻,丢了西瓜”。

  碳中和不是一本生意经

  数据显示,与2019年相比,华晨宝马2020年单台生产能源消耗量同比降低7.4%,单台生产水资源消耗量同比降低17.9%,单台生产废弃物处置量同比降低近60%。这些看似喜人的数字背后,实际上是企业为绿色节能技术创新所投入的巨大成本。因此,推进碳中和,企业也面临着成本和经济效益的考验。

  “华晨宝马坚持可持续发展,纯粹是由信念和价值观在驱动,而不是经济账。华晨宝马坚信可持续发展对于人类的长远未来是有好处的。我们希望把更加美丽的中国、更加美丽的地球留给我们的孩子,正是这个信念让我们持续践行可持续发展。”他说。目前,企业很难把碳中和带来的利润量化成具体的财务指标,管理层在决策时,更多凭借的是信念和理想。

  “爱因斯坦曾说过:‘不是所有有价值的东西都可以被计算,也不是所有可以计算的东西都有价值。’很多重要的东西恰恰是无法用数字来衡量的。”魏岚德强调。

相关阅读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