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金九银十”倒挂,下行市场谁是赢家?|汽车大观

作者:朱子悦 时间:2019-10-22 浏览量:191

“金九银十”是对车市传统销售旺季的生动概括。
 
不过,今年的“金九”却显成色不足,被盼为“救市”的消费热情并未如期而至。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最新一期“汽车消费指数-需求分指数”来看,2019年9月需求分指数仅为81.1,预计10月仍会出现较小幅度下滑,值得注意的是,该指数值过去三年同期均高于基期100,今年市场需求疲软的态势或将延续至年末。
 
金九不金,市场曾经缔造的业绩神话再难续写。面对门可罗雀的诺大展厅,4S店的集客之道也难奏效,车展被另辟成了新的卖场。立秋以来,潍坊、东莞等地车展相继被曝因揽客而引发的经销商冲突,过去“一车难求”的销售盛景如今扭转成了“一客难求”,“斗殴门”成了车市踉跄的深刻缩影。
 
时间过半,被奉为铁律的“金九银十”能否奏效?下行市场中,谁又会是赢家?
 
倒挂或成“银九金十”
 
“金九”似乎在寒冷的车市中愈发沉默。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发布的周度数据显示,9月前三周的厂家批售量与市场零售量增幅,均出现单周同比下滑两位数的情况,下行趋势未见“止刹”。
从经销商的感知来看,今年9月的市场表现不及预期,消费热情“退烧”明显。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在对经销商的调查中指出,汽车市场经历了假“金九”,经销商更期待真“银十”。实际上, 9月仍旧延续了今年整体车市的颓靡,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1-8月,国内乘用车总体销量仅为1332.2万辆,同比下降12.3%,跌幅大于汽车总体市场。
 
有分析认为,受国VI排放切换的影响, 9月市场部分销量在6月被提前透支。此外,今年适逢“70周年大庆”,消费者期待经销商推出更大幅度的让利与更多的优惠套餐,持币待购的观望情绪浓厚。
随着需求陆续释放,这一情况或许会在十月得以改善。9月第四周,厂家批售与市场零售同比增速转正,当周零售量达日均9.4万,市场逐步企稳回暖。
 
为了更好地角逐十一黄金周市场,厂商还在完善产品矩阵。乘联会与安路勤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9月下旬到10月上旬,共有约38款车登陆市场,其中有16款车型集中选择在国庆前一个礼拜内上市。
 
而对现款车型,经销商则纷纷挑起“十月大促”。在一些地区,东风风行经销商在全系让利万元的基础上,推出“到店即有礼”的活动;别克经销商推出全系24期免息金融套餐;豪华品牌中,部分宝马、奥迪经销商推出了特价、特供车等促销活动以此吸引客流。
 
市场在适应调整的同时,地方政府等相关部门积极响应上层指导意见,因时、因地制宜出台配套政策。9月12日,贵阳打响全面取消汽车限购“第一枪”;同月30日,广州宣布另加摇号指标一万个…利好政策的逐渐落地将帮助汽车销量“转暖”。
 
有业内专家认为,以往的“金九银十”在今年可能会变成“银九金十”。
 
喜忧参半,角逐十月
今年8月30日举办的“2019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上,“压力”“严冬”“寒流”成为了业内专家描述汽车市场的关键词。尽管行业下行的趋势未见好转,但却并不影响一些车企迎来自己的“小阳春”。
节后,车企陆续公布了上月销售数据。10月10日,中国一汽公布销量数据,今年9月,红旗品牌销售新车11,570台,同比劲增188%,环比增长15.5%,连续2个月销量破万。此外,吉利、奇瑞、长安自主等品牌在9月均实现环比增长。
 
与此同时,品牌竞争力处于市场边缘的一些企业,仍旧未能借势回春。海马汽车公布数据显示,其9月销量仅剩三千余台,而另一边,众泰君马、华泰汽车、猎豹汽车等品牌正面临着不小的经营压力,在售车型缩水严重。
 
不仅是自主品牌内部出现两极分化,合资品牌内部也呈现出“冰火两重天”。
 
按国别来看,目前美系、法系处于阶段调整期,据英国路透社、《金融时报》分析,2019年上半年福特在华产能利用率仅为11%,标致雪铁龙主要在华合资工厂产能利用率也仅22%,销售表现亦不同往日。相比之下,日系品牌在下行市场中却更显从容,本田汽车发布9月在华销量数据,当月共售出新车138,056辆,同比增长4%;丰田该月共售新车14万辆,同比增长18%。
 
下沉市场中残酷厮杀还在上演,豪华品牌却销量连增。奔驰1-9月累计售出新车52.59万辆,创下同期最高纪录;宝马前三季度在华销量首次突破50万台;奥迪则稳住了销量,实现累计1.7%的增长;沃尔沃在9月销量同比增长13%,创下迄今为止最大增幅,单月共售新车14,920辆。
 
尽管品牌生存情势各异,总体来看,中国汽车产业处于调整期是不争的事实。对企业来说,这不仅是被动接受的挑战,更是主动出击的机遇,面对已经过半的传统销售旺季,车企仍在持续加码。数据研究机构威尔森估计,今年10月预计将上市新车63款,而去年该统计只有37款,十月市场仍然可期。
 
不论“金银”镀在何月上,企业盼乘风市场或求帮扶政策,不如修炼做内功。面对疲软的市场需求,如何用产品打动消费者,成了留给企业的一道必答题。

相关阅读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